口述|林士欽(三生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主持人)
梁晉榮(台南市文化局文化建設科科長)
撰稿|葉小慧
攝影|王士豪
在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台南市,一個細膩而深刻的城市改造計畫──「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行動」悄然展開十來年,並以「台南市歷史街區新美街米街環境改善計畫」成功榮獲 2023 年第十一屆台灣景觀大獎設施環境類的傑出獎,恰恰在「台南 400」活動的 2024 年,為我們鋪上了解台南府城的道路。
保留歷史紋理,結合現代需求
「台南的歷史不只 400 年,但明(2025)年才是台南建城 300 年。台南城是清朝時代的圍牆,400 年是荷蘭人的城堡(熱蘭遮城),只是一個城堡,與城市比較沒有關係。」在祀典大天后宮旁的利源巷隘門,三生規劃設計有限公司主持人林士欽緩緩道來台南府城的發展歷史。
新美街位於台南府城的舊城區,歷經荷蘭、明鄭、清領、日治和民國現行五個時期,擁有數百年的歷史紋理與文化積澱。作為台南府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,包含成功路到民族路之間的米街、民族路到民權路間的「抽籤巷」,均為新美街米街環境改善計畫的一環。
「台南城有很明確的城牆範圍,新美街剛好與城牆的歷史脈絡有關。」林士欽指出,新美街在清領時期正是五條港的末端水路,包含有關帝港、媽祖港、王宮港等,停船後上岸可見開基關帝廟、水尾媽祖廟、祀典大天后宮等宮廟,再來就是城牆,城牆由此出現第一道,因為都市的發展又出現第二道城牆。
「城牆都是 300 年前出現,如果是 400 年前,這都還是沙灘。向西看就是赤崁夕照,潮來潮往。這邊是台江內海,外面有沙洲,而沙洲就是安平的所在地。」林士欽描摹著過去的景象。
在明清時期,府城的街道沒有整體的規劃,所以經常是彎彎曲曲的,多為順應水文、地形或民生需求而建。到了日治時期,日本人開始在台南市區進行都市街道大改正,大刀闊斧地以工整的都市動線切開原來的地圖,改造成現代化的都會城市。不過,在大馬路之外,多數的街道保留了清代巷弄的紋理,例如「蝸牛巷」和新美街區祀典大天后宮前的抽籤巷。
台南市舊城區呈現街區紋理複雜、建築新舊並存、人車動線混雜、加建增建突兀並且公私領域難分等環境景觀問題,而且小房子又很多戶,牽涉非常多居民的生活,因此即使後來有了都市更新計畫,在台南市卻無法推動,無法一次性將整個街廓推平更新。
然而,老街區確實面臨基礎設施老化、空間機能不足等挑戰,因此針對舊城區改以整建修復為主導方向,由點狀的歷史老屋修繕,擴充為線性公共空間的改造,精心整合建築立面、鋪面設計與街道景觀,將現代生活需求巧妙地融入歷史脈絡中。
中介空間協調,在地細膩溝通
「我們每個街區,從設計到完成施工,至少都要推 3 年。」林士欽在新美街改善計畫過程中遭遇多重挑戰。首先是基礎設施的老舊與管線問題,許多自來水管線和電線已使用數十年,更新過程需與不同單位協調,而歷史街區巷子窄、施工不容易,每個項目的更新多半需要拖個半年,造成工期拉長。
其次是居民的反對與疑慮。林士欽直言,許多住戶擔心改造會影響私產或商業活動,這也是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。米街部分曾經過都市計畫道路進行拓寬與拉直,但抽籤巷部分尚未進行,加上現階段都市計畫道路已經廢除,不會再拓寬。「只是早先改建的房子通常會加高,且會為了把車停到屋內做出斜坡,覆蓋到水溝上……」
「就空間的剖面來說,除了道路屬於公共空間,水溝也是。」林士欽指出,這些是所謂的中介空間,「有時候居民會說這是我的產權,就不讓你做了。但是我們就是要協調,這個叫做中介空間協調。」為了讓公共空間的公私介面能夠清楚的界定,林士欽在歷史街區環境改善時,將路緣石設計為引導線,確保視覺統一並維護行人安全。
此外,早期的環境改善通常只做到路面步道,但導水面沒有處理,因此經常看到有不同的材質,林士欽將排水溝與地表鋪面整合,消除視覺斷裂感,提升街道質感,巷子也會看起來更為寬敞。透過這些細緻的工程,讓新美街保留舊城風貌,同時提供現代化的生活便利。
從人性透視視角出發的街景美感原則
新美街環境改善計畫成功的背後,是台南市文化局在法制以及街景美感原則上的基礎奧援。
常常大家出國回來後總是有個疑問,台灣街景和市容怎麼那麼醜?對於許多人都擁有的這個疑問,台南市文化局文化建設科科長梁晉榮說,「其實我們就是在探究,為什麼我們去國外會覺得舒服,在台灣卻覺得不舒服?」他從建築學的透視出發,考察日本與歐洲多處街區,提出「立面與地面」兩大視覺層次的街景改善原則。
首先是立面。「畫建築立面都是 2D 正面圖,可是人其實是透視型的動物,是 3D 立體的,所以招牌影響很大。」梁晉榮說,過去街道改造常忽略人眼的透視感受,以為統一就是美,但是正立面看不到招牌,可能只是一條線,如果轉個角度就成一個面,甚至可能擋到所有的景觀。
因此,與過去以統一招牌造街的原則不同,台南市文化局提出的立面原則,是限制二樓以上的設計,包括管線的整理,營造整齊、清爽的視覺感,把所有的創意和變化壓在一樓以下,想做小招牌、橫招牌甚至八角形都可以,要做垂直簾擋西曬或伸縮的遮棚也允許,因為不會影響到整體性。「每一家每一戶可以有自己特色的發揮,讓屋主有自己的詮釋權;這邊統一的就是乾淨。」
其次是地面。觀察街景照片可以發現,地面占了視覺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。台灣過去對小的街道大多沒有發展的想法,隨便整理,而國外即使是再小的街道都有視覺的引導,「就是有一條界線,工程上叫做緣石。」所以,台南市文化局也要求這個邊界的設定,去界定公眾與私人空間以及中介空間,引導人行動線並強調空間層次感,塑造整體街景美感。
歷史街區訴求振興,而非純粹保存
最根本的還在法制面上「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」的推動。梁晉榮說,過去的發展思維都說要拓寬才會發展,不認可彎曲小巷弄的價值,然而清代紋理的尺度很舒服,同時也是無車尺度,「今天開成了 8 米道路,可能有一部分還是人家違停,你走路一樣不方便。」
但是「如果沒有發展,衝突永遠都在。一派人說這個老街要保存,另外一派人說你如果不住在這裡,憑什麼幫我們決定?」台南市希望歷史街區必須朝著振興,而不是純粹保存之後,要完成這種目標的工程案,還需要有法規支撐,因此於 2010 年提出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的想法,於 2012 年獲台南市議會三讀通過。
梁晉榮說,台南舊城區曾經的歷史,許多當地居民沒有認知,以至於對於未來沒有想像。藉由景觀專業者的協助,改造好的街區彷彿擦去灰塵,接著自然就有來自島內移民的年輕人,不只是來到台南租住,甚至決定定居在這裡,「為什麼能促成這個決定?就是讓他看到環境有改變。當基底的環境改善,它自然就會發芽。」
街區景觀優化來自看不見的設計
在「台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」下推動的改造案,除了「台南市歷史街區新美街米街環境改善計畫」獲得傑出獎,「新化中正路西側街屋立面景觀改善計畫」也獲得本屆佳作獎。林士欽笑著說,「這種案子比較特別的是,跟景觀大獎一般景觀領域在做的案子不太一樣,既沒有藍天也沒有綠地。」
新美街歷史街區的成功改造,為台灣其他舊城區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模式。這項計畫從透視街景美感出發,透過細緻的整合設計與居民參與,打造出兼具歷史記憶與現代機能的優質生活環境,也展現了景觀設計如何真正成為城市復興與文化傳承的關鍵力量。
「看不見的設計」完整報導
[6] 棲地保育全靠細節!生態檢核讓工程更友善|獵人步道生態篇
[7] 景觀百年大計,融合在地人文生態真永續|獵人步道觀旅篇
[8] 庭園營造與巧妙點景背後,是景觀設計師的細緻鋪排|住宅居住環境類傑出獎
[9] 從透視街景美感出發,細膩整合營造好生活|設施環境類傑出獎
關鍵字:台灣景觀大獎、台南市歷史街區、景觀設計